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不想過年

http://www.CRNTT.com   2014-01-22 12:48:05  


 
  你過你的年,他過他的年,不想過年也完全沒問題。

  儘管對待過年的心態各異,儘管不時出現“回家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陋習”(羅永浩語)這樣的激烈反對聲音,年還是要過的。而社會在變,生活在變,人也在變,相應的,過年的方式也在變。

  近年來,不想或者不敢回家過年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想開了,幹脆不回家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想回而不敢回的,也就是所謂“恐歸族”。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1年春節前做的一個調查顯示,41.1%的人認為自己是“恐歸族”,而過年不想回家的原因,69.4%的人選了“不能衣錦還鄉,面子上過不去”。

  “恐歸”的糾結在於,在理智上,知道春節很重要,父老鄉親盼著自己回去團聚;但情感上,實在不能接受回家後需要面對的一切:被問收入、被問有男/女友沒、被問什麼時候要小孩……反向思考一下,如果傳統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改成“不回家,照樣過年”,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糾結回不回家呢?

  曾有人撰文提出:“恐歸族”的誕生,“或者可以催生春節文化的新因子,如果合理引導,會更加豐富春節文化的內涵,使古老的春節煥發出新的活力”。既然“恐歸”,那麼,“不歸”是不是可以成為一種新的過年方式?比如,帶上父母出門旅遊,一家人在路上,快快樂樂把年過了。或者把父母教育成姚志德、紀經書夫婦那樣退休後環球旅行的生活家,他們玩他們的,你們玩你們的。

  過年快不快樂,重要的還是心態。像魯迅那樣,一向不過舊曆年,但在有了一定閱歷,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他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個節日:“今年卻亦借口新年,烹酒煮肉,且買花炮,夜則放之,蓋終年被迫被困,苦得夠了,人亦何苦不暫時吃一通乎。”而且,你過你的年,他過他的年,以前不想過年現在忽然想過,沒有問題;完全不想過年,也沒有問題。就像梁實秋的父親,在20世紀初期說出的話:“我願在哪一天過年就在哪一天過年,何必跟著大家起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