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毛澤東與當代中國資本主義的興起

http://www.CRNTT.com   2014-07-22 09:19:24  


 
毛促成中國“內部現代化”之路

  人們可以確切地說,毛澤東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態度,基本上是一種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更多的是基於他和他的同時代人,對西方發展經驗的了解。實際上,毛澤東對西方資本主義從來就沒有系統的論述,他也並不十分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的情況。不過,正如他在中國革命期間十分了解,不能機械地把馬克思主義搬用來指導中國革命一樣,在中國建設期間,也不能機械地搬用西方資本主義來發展和建設中國。他需要尋找的是一條適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簡單地說,毛澤東促成中國走上一條符合中國本身實際的“內部現代化”之路,而正是毛澤東所從事的“內部現代化”所奠定的基礎,才促成了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外部現代化”之路,即和世界經濟體接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和從前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路徑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例如早期的德國、美國和日本。

  第三,在國際層面,這個問題關乎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選擇。當代世界所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富國越富,窮國越窮。自近代以來,除西方國家之外,廣大的非西方國家為什麼一直得不到發展?對這些國家來說,如何脫離低度發展狀態?西方開出的藥方的核心是自由市場(政府不干預)、開放、民主等。不過,“華盛頓共識”只不過是對西方發展經驗和實踐的總結,而非對除西方之外所進行的各種發展經驗的總結,人們懷疑其對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不是沒有根據的。

  近代以來,西方一直在主導著世界經濟版圖,很多發展中國家也都曾經在很長時間里淪落為西方的殖民地,這些國家的不發展狀態,都與西方的統治和干預有著密切的關聯。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時間里,無論是自由市場(政府少干預或者不干預)、開放(可解讀為“向西方開放”),還是民主(西方式多黨制和選舉),都沒有能夠幫助這些國家得到發展。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這些被西方視為是“藥方”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這些國家不發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根源。在拉丁美洲,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低度發展和拉美國家的“依附型發展”(dependent development)有關。從西方引入的民主政治,在發展中國家更促成這些國家陷入低度發展和中等收入陷阱。這也不難理解。在西方本身,早期政治專制時期已經確立了近代基本國家制度,從而為後來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但在後發展中國家,近代國家制度並不存在,過早引入了民主政治,尤其是大眾民主政治,就有效地阻礙著這些國家的基本國家制度建設。不難發現,經濟和社會發展很難成為這些國家政治精英的議程,他們的議程始終就是政治鬥爭,即各派政治力量爭搶國家有限的經濟資源。結果經常使得國家要不陷入個人專制之苦,要不陷入無政府之苦。

  與“依附型發展”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就是“斷裂式發展”,即和西方世界斷裂開來,關起門來發展。這個發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冷戰期間的前蘇聯和東歐發展模式。“斷裂模式”首先出自列寧的革命理論。列寧認為,落後國家的革命如果要成功,首先要從西方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斷裂開來。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大創新。馬克思提倡“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資本主義,但列寧則相反。後來的實踐證明列寧的判斷是正確的。在列寧理論的指導下,蘇聯的革命固然成功了。不過,後來因為戰爭、美蘇冷戰等因素,這個革命模式逐漸地演變成為經濟發展模式。在冷戰期間,蘇聯和東歐的發展是完全與西方斷裂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個發展模式的運行方式和西方的完全相反,沒有市場、沒有自由、沒有民主。這種“斷裂式發展”模式儘管在早期也取得了可觀的發展,但經驗證明,這個模式如果不能及時轉型,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更為糟糕的是,這個模式很快在與西方的競爭過程中敗下陣來。從現在的情況看,這個模式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依附型”的發展模式的結局更為糟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