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博士“工廠” 讀博=賭博?

http://www.CRNTT.com   2010-09-14 09:34:09  


 
“論文校園代理”與“文憑販賣機”

  選導師是讀博過程的第一輪賭博,做科研則是另一輪。

  由於各校均將發表學術論文作為博士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從選題開始,博士們就要“押寶”:什麼研究方向容易發論文。

  理工科博士在畢業前需要在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但一些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想要發SCI並不容易。張峰說,無奈之下,一些學生只能改變研究方向,往容易發論文方向靠,最後導致畢業論文成了“四不像”。

  為了發論文而篡改實驗數據的現象則更普遍,“雖然實驗要求重複性,但很少有人真的會去重複核實,往往會將結果改得漂亮些。”張峰說。

  發論文幾乎是整個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壓力,而在導師缺乏學術指導,各實驗室科研條件又參差不齊的境況下,何時能出成果,沒人心里有底。曾有一個月,張峰每天在實驗室忙碌到12點才回寢室,直到淩晨兩三點都睡不著,極度焦慮。

  由於文科博士的論文一般要求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因此難度小了很多,但卻摻了許多雜質。就讀於華北地區一所大學的文科博士生許嘉即將完成學校規定的3篇論文,但卻要支付一萬多元“版面費”。

  交錢發論文已成公開的秘密。博士生對發論文的需求旺盛,而雜誌社也自負盈虧,急需尋求經濟來源,於是便孕育出了搭橋牽線的特殊中介——“校園代理”。有不少博士生在課餘從事此行當,以此賺取生活費。

  一般而言,國家級核心期刊的一篇論文版面費為三四千元,而代理能從中賺取約10%。為了凑成生意,代理需要在校園張貼廣告,一旦廣為人知,客源便不是問題。而代理所能聯繫的期刊也五花八門,“只要有錢,再難的事都好辦。”一位曾經從事代理的學生說。

  許嘉說,學校對發文的數量要求太多了。“博士三年,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還行,但要發三篇,就肯定要凑合注水了。”

  在許多人看來,中國的博士教育似乎已成一架龐大的“文憑販賣機”。據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先生考證,目前中國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有365所,而擁有世界最好和最多研究型大學的美國,只有253所。

  然而,正是這區區253所博士授予高校,成為了美國的“人才收割機”,源源不斷地從全世界吸引人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中國“收割”。

沒尊嚴地活著

  對於年齡普遍超過25歲的博士生而言,最大的賭博莫過於今日的付出與明日的收穫是否成正比。

  每月289元,這是許嘉讀博期間的補助。由於所在的大學並不在211之列,因此博士補助標準仍停留在上世紀水準。於今日的消費水平而言,杯水車薪。

  由於近年來新增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大多集中在非211省屬地方高校,因此,“收入不及低保戶”的博士也越來越多。

  即使是在2009年9月之後提升了補助標準的211院校,博士生每月生活費也不過千餘元,這與直接工作的同學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同學聚會時,最囊中羞澀的必定是還在讀博的,久而久之,我開始逃避這種聚會。”有博士在論壇上說。

  即將“奔三”的許嘉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為了維持生活,他不得不在雙休日去培訓機構帶課。對於未曾邁出過校門的博士生來說,辛苦一月之後收入接近2000元已相當不錯。

  更窘迫的是以“朝九晚十二”的作息時間泡在實驗室的理工科學生。為做實驗,張峰曾連續兩周沒邁出校門半步,更別提花時間掙外快,“先把博士的胃養起來才能搞科研。”他深有感觸地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