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資本市場要準備好為“調結構”支付代價

http://www.CRNTT.com   2010-07-01 08:31:09  


  中評社北京7月1日訊/從2009年中到現在,中國股市毫無疑問再次進入了新一輪熊市。唯一的差別是,較之上次從6000點滑落到1600點的大熊市,這次小熊市殺傷力總被低估。

  東方早報發表經濟學博士沈洪溥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卻似乎並未打算為此支付足夠高的成本。

  文章分析,從外部環境看,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甦情況不盡如人意。外部的麻煩隱喻著一個簡明的事實,即就中國傳統的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而言,其有效運作的基礎已經不複存在。如再計入本幣升值的影響,那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將幾乎無法只靠出口對宏觀經濟的正面貢獻。

  而要將出口產能轉向內部需求,又存在著分銷網絡和貿易模式等諸多問題;要將傳統產品實現就地升級,則又要面臨外部市場環境不樂觀和追加投入無人埋單的尷尬……這些,與“劉易斯拐點”出現後城鄉人力成本快速攀升的麻煩叠加,勢必在相當程度制約國內企業盈利能力,甚至可能會威脅到相當數量企業的生存空間。

  相形之下,投資和消費就成為對衝出口下滑負面影響的重要依托。事實上,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宏觀政策轉向,很大程度上也正基於此。但確而言之,在樓市,是價格已近天花板,交投清淡;在地方,則是投融資平台項目投資受到嚴格監管,新項目獲得資金的難度大增,這一時點,如果再妄想通過貨幣增發重啟泡沫盛宴,無異於盼望政府飲鴆止渴。

  文章稱,對這一切麻煩的前景,我們的資本市場反應顯然仍是不充分的。

  一個例證是死抱數據不放,繼續奢談靜態估值的痴人說夢姿態。當整體經濟形勢可能面臨前所未見的低增長時期時,正確的做法是以覆巢之下的審慎心態,進行自上而下的風險排查,絕非以一廂情願的積極態度自下而上去撿拾所謂價值。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