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龐建國:一帶一路下台灣的選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9 00:09:40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
  中評社長春8月9日電(記者 楊犇堯)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近日在第十二屆在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就“一帶一路”與台灣的選擇表示,隨著“一帶一路”逐步成形和大陸進一步崛起,在中美台三邊關係的消長變化中,經濟的互利雙贏將可化減政治的矛盾衝突,讓台灣逐漸向大陸靠攏。

  龐建國指出,從經濟規律看中美台三邊關係的走向,隨著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的演進,加上“一帶一路”的推動,台灣往大陸方面傾斜是順乎自然的趨勢。他結合學術理論從以下五個方面作出闡明。

  第一,全球化。信息技術進步、運輸能力提升、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建制的成立,促成了以自由貿易為主軸的全球化擴大加深。特別是互聯網科技的進展,促成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崛起,加速了信息流、金流、物流、和人流的聚散能力,使得經濟要素的流動,無論是消費或者生產,都出現了跨越國境的趨勢。全球價值鏈的分析顯示,為了擴大規模和降低成本,越來越多產業的供應鏈或生產網絡呈現跨國組合與分佈。在此種潮流趨勢下,海峽兩岸各自依據要素禀賦,彼此銜接產業供應鏈或串聯生產網絡,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市場規模。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的“鑽石模型”分析中指出,一個國家的某項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乃基於四個主要因素和兩個輔助因素。四個主要因素分別是生產要素的供應能力與價格高低、本國市場的規模、產業集群和專業分工的情形、以及市場競爭的程度;兩個輔助因素則是機會和政府。林毅夫認為,Porter的理論其實可以歸納為兩個重點,就是遵循比較優勢和擴大市場規模。台灣是一個規模較小的經濟體,不太可能在全球化的競爭態勢下,憑藉自身的市場規模自給自足地完成產業鏈布局,而必須在境外尋求合作夥伴。大陸擁有比台灣豐沛和便宜的人力與土地等生產要素,同時,又能提供比台灣大得多的市場需求。所以,利用大陸的市場條件形成兩岸優勢互補的組合,是台灣產業發展和貿易走向很自然的趨勢。

  第三,地理距離。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指出,運輸成本和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或工廠尋找落腳點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產業群聚一旦形成,其規模遞增效益會產生更大的生產要素聚攏作用。兩岸產業合作的利基之一,就是地理鄰近。兩岸之間雖然隔著台灣海峽,但此一地理距離,已經隨著兩岸直航而得以降低運輸成本。同時,台商在大陸多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等產業集聚,這使得兩岸經濟合作有較佳的利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