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工業內遷血脈存:抗戰時沿海工業遷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09 12:35:49


 
  對於接納內遷工礦企業,四川省方面確實非常積極熱心。盧作孚的民生輪船付出極大犧牲,創造“中國的敦刻爾克奇跡”,已為大家所熟知。同時,四川省政府川江航務處又召集省內各河流船幫,籌集640艘船只協助搶運,並規定凡由木船運載的廠商物資,政府補貼四分之三以上的保險費。到1938年10月底止,相關支出多達120多萬元。

  政府直屬的各類兵工廠,由主管部門直接安排內遷重慶,優先安置到劃撥的長江、嘉陵江兩岸土地上,迅速建廠復工。而為了解決民營工廠徵地難題,前有四川省主席劉湘在漢口抱病電令,不准地主刁難工廠購地,此時省政府又成立“遷川工廠用地評價委員會”,重慶市長親自牽頭,由市公安局長、市商會會長、省建設廳注渝代表及市郊的江北、巴縣兩縣長為一方,工礦調整委員會、建築專家、工業專家也各派一名委員,共同商議徵地辦法。

  1938年4月遷川工廠聯合會正式成立後,跟工礦調整委員會合作,在重慶郊外,如江北貓兒石、沙坪壩小龍坎、巴縣李家沱等處,選擇了十多片荒地,規劃為工業區。

  儘管一些地主不願賣地,或坐地起價,但官方出面,多次討價還價,問題總算解決。當然也有深明大義的士紳,以實際行動慷慨支持。如重慶復旦中學校長顔伯華,將嘉陵江邊貓兒石附近一塊二百餘畝的祖田,以公允價格出售給廠商。中國人傳統上極重視家產祖業,往往只有敗家子才典田賣地,故顔氏此舉,傳為一時佳話。

  從廠商方面說,並非遷到重慶便萬事大吉。因戰時紛亂,風險太大,遷川工廠的固定資產,沒有金融機構願意承辦保險,部分廠商對復工多有顧慮,觀望猶豫。甚至有個別企業主將機器運到重慶後,任其閑置,自己帶著現金跑回淪陷區或香港,大做投機生意。

  1938年10月,工礦調整處頒布“內遷廠礦復工辦法”,按各工種規定時間復工,否則將“強制移用其機器之全部或一部”。到了1939年12月,國民政府應遷川工廠聯合會的要求,決定由中央信托局承辦內遷民營工廠固定資產保險業務。至此,遷川工廠的發展障礙,才告一一掃清。

  生機在此

  到1940年年中,沿海工礦企業大規模內遷的行動,大體宣告結束。在此期間,究竟有多少家企業遷入重慶?它們在遷川工廠及全國內遷廠礦中,又占有多大的比例呢?並沒有一個公認準確的說法。

  首先,戰時全國內遷企業的總數就有好幾個,如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是410家(1939年底止),資源委員會是452家(1940年),工礦調整處是354家,還有學者認為達600餘家,其中經工礦調整處協助內遷的為448家。綜合來看,以1940年統計的452家較為可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