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安全觀不能脫離現實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7 07:18:56


慕尼黑安全會議現場(網絡資料)
  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2015年,慕尼黑安全會議首次發布《慕尼黑安全報告》,主題為“崩塌的秩序、不情願的保護者”。今年,報告對全球安全緊張程度的評估又調高了一級,主題被定為“無邊的危機,魯莽的破壞者,無助的守護者”。從會場的情況來看,問題的焦點還是在於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較量。面對西方的種種攻訐,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甚至發出感慨:“我們已經滑入新冷戰”,“有時候我不禁懷疑,我們到底是生活在2016年還是1962年”。

  1962年,正是慕尼黑安全會議最初舉行的年份,時值冷戰高潮,古巴導彈危機讓人類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全面核戰爭的驚恐。冷戰後,儘管慕尼黑安全會議逐步提高開放度,但正如學者所指出,其西方中心論的安全觀並未消除,將西方面臨的安全問題置於全球安全核心位置的做法也沒有改變。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兩年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所謂冷戰後“最危險”“最嚴峻”之類說法不斷出現。

  當前世界自然沒有處於真正意義上的冷戰。冷戰是兩個意識形態集團的零和競爭,幾乎涵蓋全球戰略版圖,美蘇領導人甚至就誰的國家有最好的廚房設備展開辯論,認為這涉及意識形態優越性問題。這並不是當前西方與俄羅斯關係的現實。梅德韋傑夫在慕尼黑發出的感慨更像是對許多西方人士陳舊思維和做法的警示。他在演講中也強調,雙方的立場誠然不同,但不同之處沒那麼大,“想想40年前,那時候歐洲被一堵墻分割”,同時他也敦促美軍和俄軍加強聯繫,一天10次都不嫌多。

  從烏克蘭危機爆發到俄羅斯強勢介入敘利亞問題,西方與俄羅斯關係近年來的對抗一面有所加劇,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渲染危機、誇大問題非但無助於緩解形勢,反而有可能導向“自我實現的預言”。西方與俄羅斯如何相處,關乎整個國際體系的穩定,雙方真正需要做的是創造機會從戰略層面加強溝通,管控風險,同時更多地聚焦具體問題,切實抓住合作機遇。

  敘利亞問題即是一例。自12日敘利亞國際支持小組就向敘利亞戰區增加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暫停敵對行動等問題達成基本一致以來,敘利亞國內形勢依舊嚴峻,美俄牽頭的工作組能否發揮作用,對於會議成果付諸執行極為關鍵。敘利亞問題久拖不決,人道主義災難以及對地區乃至全球穩定的衝擊不斷加深。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在慕尼黑指出,人們正在經歷的也是一場“未來戰爭”,因為它是巨大的促變因素,其結果關係到全球價值與安全,影響21世紀人類生存之道。在此背景下,美俄在內的有關各方加大外交努力,將問題引向政治解決渠道符合共同利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