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張銘清:文化基因是決定因素 文化台獨荒謬

http://www.CRNTT.com   2022-07-25 00:12:59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就是說,要滅一個國家,必定先去篡改歷史事實,想要一個民族滅亡,必定解構其民族文化,摧毀其民族自信,改變其民族認同。正因為歷史和文化是維繫民族的精神紐帶,所以曾經入侵台灣的荷蘭、西班牙和日本侵略者和殖民者為了維持自己的殖民統治就總是從歷史文化入手。日本在台灣進行殖民統治的 50 年間,就曾經強力推行“皇民化”,企圖湮滅中華文化,但這遭到了廣大台灣同胞的強烈抵制而最終無法得逞。廣大台灣同胞始終堅守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在日本侵占台灣的 50 年間,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這一點從未改變。

  抗戰時期,輔仁大學教授陳垣先生之所以自費堅持辦《輔仁學志》,也是因為他認識到:“從來敵人要消滅一個民族,必從消滅它的民族歷史文化著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不被消滅,也是抗敵根本措施之一。”

  歷史學家連橫耗費十年心血撰寫了《台灣通史》。書中寫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鑒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無法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求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姓。”他以歷史的意識來強化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可見,中華文化在民族認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日本殖民主義者霸占台灣 50 年間,強行推行文化同化政策的“皇民化”,企圖消滅中華文化,但終究以失敗告終。日本學者柴田廉在《台灣同化策論》中被迫承認:“在中國歷史上,中國曾被異族征服,但它終究又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征服了征服者。在台灣日本人就象大海中的一個孤島,被台灣人民包圍著,想同化他們,其結果衹能歸於徒勞。”

  台灣作家吳濁流在《亞細亞孤兒》中塑造了一位受中華文化熏陶的彭秀才。彭秀才為他創辦的雲梯書院寫了一副對聯:“大樹不沾新雨露,雲梯仍守舊家風”,隱喻中華文化這棵大樹根基深厚、枝繁葉茂;古老的、傳統的中華文化這個“舊家風”一塵不染日本殖民者推行的“皇民化”,是根本不會去沾染日本文化這個“新雨露”的。這副對聯正是台灣同胞堅定維護中華文化的形象寫照。

  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序》中,談到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同胞處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之下,不但未嘗一日忘懷祖國,且能以孤臣孽子之心情,苦心孤詣,維繫固有文化之不墜。”日本殖民者也哀嘆:“台灣改隸雖然已經過了 40 餘年,但現在仍保持著以往風俗習慣信仰,這種漢民族的意識似乎不易擺脫,蓋其故鄉福建、廣東兩省與台灣僅一水之隔,且交通來往也極頻繁。這些華南地方,台灣人的觀念,平素視為父祖墓墳之地,思慕不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