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智庫:冷戰後美國生物安全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22-11-09 00:03:34  


 
  其一,將對國內生物防禦的關注與對全球生物安全保障的重視並重。

  2009年11月23日,奧巴馬政府頒布《應對生物威脅的國家戰略》,在該報告中列出七個戰略目標以應對生物威脅:⑴保證全世界的衛生安全;⑵增強生物安全和責任行為規範;⑶及時觀察當前和即將面臨的生物風險;⑷採取有效方式阻止生物武器和生物製劑的濫用;⑸建立預防生物威脅和危機的憂患思想;⑹同所有利益相關者有效交流;7.構建國際交流。該戰略報告不僅標誌著美國生物防禦政策系統化,而且顯示從對國內關注轉向對國內生物防禦的關注與對全球生物安全保障的重視並重。奧巴馬2009年12月30日簽署第13527號行政命令《生物襲擊後的醫療對策》,主要內容包括:聯邦等部門協同合作,節約時間,在生物問題出現後立即給出措施;政府需要迅速發出物資援助,幫助救援;保證政策的法律性與可行性,制定長期的醫療策略。〔8〕2009年10月,奧巴馬政府頒布全球首個《國家衛生安全戰略》以應對美國公共衛生安全威脅。這是美國首個國家衛生安全戰略,主要從其國內公共衛生的角度來闡述其生物安全政策。之後於2012年和2015年兩次進行了修訂與完善。

  其二,強化生物監測路徑並擴大生物監測範圍。

  2009年,奧巴馬政府頒布的的《應對生物威脅的國家戰略》將生物監測提高至美國國家層面,戰略報告中指出美國國家安全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設立高效整合的國家生物監測體系。把生物監測提升到國家層面在美國這是第一次,在全球其他國家中也沒有此例。這可以表明美國對建立高效整合的國家生物監測體系已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將它置於生物防禦的核心位置。奧巴馬說,美國一定要在面對各種生物安全問題的情況下拿出策略,生物監測計劃就是其中之一。

  奧巴馬政府2012年出台《生物監測國家戰略》,根據這份文件,生物監測(Biosurveillance)被定義為搜集、融合、解釋、傳遞可能給人類和動植物帶來各類疾病威脅的基本信息,從而實現相應的早期探測與預警,幫助人們掌握重大事件中與健康相關的總體局勢,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生物監測的手段包括症狀監測、實驗室監測和環境監測等。生物監視計劃是生物監測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針對的是大規模有害生物威脅的外部環境監測與預警。〔9〕鑒於該計劃的重要戰略價值,其發展進程一直受到各方高度關注,包括政府問責局、美國國家科學院、國會職能委員會、兩黨生物防禦委員會以及部分媒體等政府內外的各種組織機構。

  其三,倡導生物安全的全球多邊合作。

  奧巴馬政府強調需要開展國際合作來應對生物威脅。儘管奧巴馬政府重申不參加《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但稱讚《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是討論生物安全問題的首要國際論壇。2011年12月,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成為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審查會議上發言的美國政府最高級官員,這也表明奧巴馬政府對該條約的重視。此外,奧巴馬的戰略強調生物威脅對國際社會構成的風險,而小布什政府則將生物武器主要視為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威脅。

  奧巴馬政府於2011年10月頒布的《全球衛生戰略》主要從全球公共衛生方面來解釋其生物安全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