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戴希立語中評:如何讓香港青年聽得進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09 00:32:23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教育學院校長特別顧問、前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戴希立(中評社 孫儀威攝)
  中評社香港3月9日電(記者 孫儀威 郭至君)2015年兩會召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教育學院校長特別顧問、前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戴希立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應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審視內地與香港的關係,開拓新的信源,用香港年輕人能聽得進去的話語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另外,戴希立亦建議政府應設立項目,讓內地與香港的師生進行長期的、可持續的交流。這樣既有利於開拓兩地師生的眼界,也有利於促進兩地的相互瞭解。同時,戴希立也主張教育只有“和風細雨、細水長流”,才能收穫實效。

  “本土意識”有礙香港發展 應從全球化角度審視兩地關係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本土意識”在香港不斷興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指出,近年來香港的本土意識不斷強化。這種思維方式肯定甚至理想化了香港或香港人的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和一些具標誌性的事物和事件,認為那些東西比外邊(特別是內地)的優勝,是界定港人之所以“與眾不同”的重要元素,也是港人優越感和歸屬感的來源。

  戴希立對中評社表示,作為香港人,喜歡香港本土的東西,這本身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喜歡本土就一昧地排外,這樣只會讓自己的眼界變窄,最終會阻礙自己的個人發展。現在香港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少,個人的發展更應該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一國兩制”既給予了香港國際視野,也為其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在內地與國際之間,香港扮演的是一位“引進來、走出去”的“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如果不能好好運用這一優勢,著實可惜。

  戴希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有一位同事在大學研究香港學,有很多同學來選他的課。在第一堂課上,這位老師就問在座的學生,既然我們學的是“香港學”,誰能給“香港人”下一個定義?一名學生答道,“在香港出生的人就是香港人”。許多同學都表示贊同。於是這位老師接著問,“既然如此,那麼有哪位香港人令你感到驕傲?”這位同學答道,“李小龍”。老師笑道,“李小龍不是在香港出生的,他是在美國出生的。按照你的定義,他不能算是香港人”。接著同學們又提了幾個影視名人,但其中鮮有在香港出生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