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遠離烏托邦:告別魯迅式的國民性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13-09-22 14:05:58  


對於魯迅的《風箏》退出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人們觀點各異。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訊/近日,魯迅的《風箏》退出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引發了較大爭議。有人不滿,有人贊同,觀點各異,爭論頗為激烈。有不少人認為魯迅的文章富有批判精神,對國民性的探討鞭辟入里,至今讓人警醒,不應退出中學教材。之所以至今令人警醒,是因為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至今也未得到改變,今人讀魯迅的文章依然臉紅心跳,由是認為魯迅的國民性改造還是未竟之業。但是,這真是中國通往現代文明的理想之路嗎?讀了幾十年魯迅文章的國人真的會改變嗎?騰訊文化觀察日前登載專題文章《遠離烏托邦:告別魯迅式的國民性改造》:
 
01 魯迅式的國民性改造 用民族性掩蓋人性

  忽視人性 改造國民性成徒勞

  在中國人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中有一個細節常常被忽視,那就是將“民族劣根性”一詞與一位作家緊密結合,而這位作家就是一直穩坐聖壇的魯迅。“民族劣根性”是魯迅對中國國民性的經典總結,而改造國民性就成了魯迅畢生努力的目標之一。魯迅並非國民性改造學說的始作俑者,也不是探討該問題的最後一人;可以說,探討國民性改造方面,晚近中國前有梁啟超、辜鴻銘等“古人”,後有柏楊、李敖等“來者”。為何一提到國民性問題,人們自然地就想到魯迅?那要感謝編寫中學語文教材的人,一直堅持收錄大量他的文章。

  在中國,幾乎全民都學習過《藤野先生》,所以都能講出魯迅棄醫從文的典故來——“以手中的筆作解剖民族劣根性的手術刀,來醫治國人麻木的精神疾病。”這種以筆作刀,試圖改造國民性的嘗試就成了魯迅的標誌,也成了後世寫批判文章人學習的榜樣。國民性是族群的群體內在特征與外在表現形式,有異於他族的個性,更有基於人性的共性。魯迅試圖通過為精神作手術來改造國民性的努力,明顯忽視了國民性來自人性這一特征,出發點就錯了。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中國人依然存在所謂的“劣根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