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歷史探究:“張之洞檔案”里的另面戊戌變法

http://www.CRNTT.com   2014-03-29 09:09:00  


 
  “張之洞檔案”的主體部分,是張之洞的幕僚許同莘編《張文襄公全集》時所據之原件或抄件,還留有許同莘的許多抄目與批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張之洞曾孫張遵騮贈送給近代史研究所;另有一些是近代史所圖書館歷年購置、收集而入藏的;總計492函,內有兩千餘册及數以千計的散頁。其中關於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庚子事變及清末新政的內容相當豐富,然我所感興趣者,是涉及戊戌變法的史料——該類材料的數量雖不很多,但也有數百上千之譜。

  儘管從廣義上說,戊戌變法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所包含的內容相當豐富,相關的史料也極多,一輩子都無法讀完;但若從嚴格的政治意義上去分析,戊戌變法大體上就是“百日維新”,是一次時間非常短暫的政治事件。其主要活動在北京、在政治上層,且只有少數人參與其間,絕大多數人置身事外,聞其聲而不知其詳。又由於政變很快發生,相關的人士為了避嫌,當時沒有保留下完整的記錄,事後也沒有沒有詳細的回憶,一些原始史料也可能因此被毀。也就是說,今天能看到的關於戊戌變法的核心史料仍是不充分的。

  戊戌變法的主要推動者康有為、梁啟超,政變後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關於戊戌變法的著述,也成為後來研究戊戌變法的重要史料。毫無疑問,康、梁是當事人,他們的著述自然有著很高的價值,但他們著述的目的,不是為了探討歷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鬥爭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著諸多作偽。康、梁作為政治活動家,此類行動自有其合理性,但給今日曆史學家留下了疑難,若信之,必有誤,若不信,又從何處去找戊戌變法的可靠史料?

  台北中研院院士黃彰健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孔祥吉教授和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員陳鳳鳴先生分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和檔案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發現了大量檔案或當時的抄本,主要是康有為等人當時的奏折,揭示出康有為等人在《戊戌奏稿》中的作偽,對戊戌變法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當此項史料搜尋工作大體完成後,還有沒有新的材料——特別是康、梁一派以外的材料,可用來研究戊戌變法?

  正因為如此,當我讀到“張之洞檔案”中關於戊戌變法的大史料,一下子就感受到追尋多年的目標突然出現時那種心動加速、喜出望外,於是,我立即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改變研究計劃,專門來閱讀與研究這一批材料。

  我在閱讀“張之洞檔案”的過程中,最為突出的感受是,這批史料給今人提供了觀察戊戌變法的新角度:

  其一,張之洞、陳寶箴集團是當時清政府內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為主張革新的團體。他們對康有為、梁啟超的看法,對變法的態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戊戌變法是體制內的改革,須得到體制內主要政治派系的參加或支持,方有可能得以成功。當人們從“張之洞檔案”中看到張之洞集團以及當時主要政治人物對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敵對態度,似可多維地了解變法全過程的諸多面相,並可大體推測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