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疫情非傳統安全與兩岸抗疫

http://www.CRNTT.com   2022-11-06 00:03:20  


 
  另一方面,防疫隔離政策屢屢更改,也間接導致感染病例激增,疫情加速擴散。就在4月下旬疫情正加速蔓延的形勢下,CECC將此前執行的“10+7”隔離政策更改為“3+4”,也即是說3天集中隔離後即可自由流動。毫無疑問,在這樣的形勢和政策執行下必然會導致疫情進一步蔓延,確診病例激增。儘管此後CECC又將“3+4”改為“7+7”,並從5月9日開始實施,但已然於事無補,因為目前的疫情擴散形勢和力度都遠超台灣防疫體系的承受能力。由於檢驗速度難以滿足當下體量巨大的潛在感染病例,出現“篩查遺漏”現象。加上大量未被及時確診的“黑數”存在,導致一些人隔離後出來被反復感染,檢測數據“被動失真”。〔33〕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僅會因檢測能力不足而導致確診病例發現不及時,也會因檢測不全面導致未來出現交叉感染、反復感染的危險局面。此外,在疫情預警機制上出現嚴重的安全漏洞和預判失誤。此前,台灣防疫部門制定了等級制疫情警戒措施,該措施一直持續適用到2022年3月,後停止使用並改為每月檢討防疫政策。而正是由於此前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後,民眾的防疫警惕性也隨之降低。到了2022年3月台灣防疫部門甚至直接取消了疫情等級預警制度,讓民眾誤以為已經完全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秩序,在防疫心態上產生了極大的鬆懈和過度樂觀。以至於在3月中旬第一例“XE”變異毒株擴散至島內和4月疫情開始蔓延後,民眾此時依舊沒有加強戒備。台灣防疫部門也未見有明顯的升級管控措施和對民眾的預警宣傳舉措。加上隔離政策從“10+7”改為“3+4”的“反向神操作”,足以可見台灣防疫預警的巨大體系漏洞和政策失效。

  (二)疫情信息掌握不對稱引發民眾恐慌

  信息失實或信息不對稱可能引發超越信息本身的後果。從信息掌握的主體來看,組織或信息主體在一定時期內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當信息量和複雜程度超過其可處理的限度時,該組織或信息主體要麼歪曲信息,要麼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處理這些信息,而被處理過的信息流經各個等級結構時,也會因信息主體和信息接收者之間的身份地位不對稱引發信息的歪曲。〔34〕在新一輪疫情肆虐台灣社會的當下,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在行動機制上做好建設,在面對民眾的質疑和產生恐慌心態時,也未能作出有力的澄清和行動來減輕民眾的心理負擔。反而為了掩蓋疫情嚴重性故意扭曲甚至隱瞞部分信息,致使民眾更加恐慌。4月上旬島內疫情確診人數開始增多,日增上千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民眾對此焦灼萬分,紛紛尋求庇護之法。而此時台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卻拋出“台灣防疫世界第一”的高調論斷,並稱此次“XE”變異毒株雖然傳播快,但是症狀輕,試圖穩定民眾恐慌心態,還稱要建設防疫與經濟平衡的“新台灣模式”。〔35〕結果就是這樣的失實論斷讓民眾誤以為此輪疫情與普通流感無異,放鬆了戒備心態。結果在4月9日就開始出現死亡病例,並且從4月27日開始每天都有死亡病例,5月下旬開始死亡病例更是以平均每天三位數的速度增長。由於此時的真實情況與台灣民眾前期接收到的疫情信息有極大的落差,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疫情的發展形勢與民眾的心理預期完全相反,導致台灣民眾的深度恐慌和對民進黨當局的信任度喪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